从山水田园到“诗和远方”
近年来,依托山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红红火火,产品业态丰富、富民增收效益提升,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从山水田园到“诗和远方”

来源:人民日报2019-11-19

8栋民宿、120余间房,单日最高接待游客7000人次,7天总收入达320万元……这是今年国庆假期,江苏南京城郊一个民宿村的营业成绩单。

近年来,依托山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红红火火,产品业态丰富、富民增收效益提升,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记者从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今年1—3季度,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2.6亿人次,同比增长10.8%。

距南京主城十多公里的江宁白鹭湖畔,有一个“苏家文创小镇”。这里有各类原生态民宿,远可眺绿水青山,近可瞰美丽田园。一系列特色民宿,正让乡村的“山水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

“节假日去哪里都人挤人,想找一处风景清幽、有不同体验的地方。”游客唐女士坦言,这里有皮划艇俱乐部,还有为孩子打造的“绿乐园”,一家人走进田野和山水间,培育蔬菜、制作手工艺品,在民宿村玩了两天,非常充实开心。

江宁区文旅局副局长王珏介绍,该区2018年美丽乡村接待游客1109.9万人次,旅游收入55.15亿元,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江宁旅游资源最多的地方在乡村,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特色田园打造,为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

王珏说,该区登记上线的103家乡村民宿客栈,成为乡村旅游新业态,拉长了上下游产业链。乡村旅游因民宿发展,从以往的半日游、采摘游转变为过夜游,不仅解决了住宿问题,也成为乡村旅游新卖点。

借助这些苏派风格、水乡特征的“田园综合体”,采茶、插秧、收稻等农耕文化体验成为乡村旅游新亮点;乡村酒吧、乡村舞台、月光音乐会,增添了旅游产品的新内涵;“春赏花、夏休闲、秋摘果、冬泡泉”的全季体验,令乡村旅游成为众多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

今年36岁的马明斌怎么也想不到,一个曾经的“渔花子村”,如今竟然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休闲地”。

马明斌的老家,在扬州市邵伯湖西岸的沿湖村,是当地唯一纯渔民居住的行政村,部分村民至今仍保留着传统渔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长期以来,村民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徘徊。

近年来,沿湖村通过改善湖泊生态、保护自然湿地、完善基础设施,抢抓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机遇,推动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从“卖鱼虾”到“卖体验”的转变。2014年,沿湖村进一步依托渔业特色资源,鼓励渔民发展渔家乐、水上船家、民宿客栈,吸引游客“深休闲、微度假”。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是马明斌。

他开起“小马哥”渔家乐,主打邵伯湖渔文化特色。游客向往的,不仅有湖里鲜美的鱼虾,还有周围的生态湿地美景,更有前来越冬的天鹅。“小马哥”生意日益兴旺。

如今,村里300多户常住居民中,30多户陆续做起了渔家乐,渔民年均收入翻了几番,从几年前的5000多元增长到3万多元。

“做足水文章,深挖渔文化,借力互联网,发展乡村游,围绕‘生态+文化+旅游’,寻求特色发展。”沿湖村党总支书记刘德宝说,村里还设立渔家学堂,组织渔民传承渔家面食等非遗文化;组建俏渔娘宣传队,创作编演“鱼灯舞”“水上迎亲”等舞蹈节目;建成200平方米的渔家乡村书房,成为渔民充电的平台载体和游客打卡的热门景点。

最令马明斌自豪的是,借助乡村旅游,沿湖村实现了强村富民。平整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一排排二层楼房漂亮整洁,昔日贫瘠的小渔村变身“国家级最美渔村”“乡村振兴旅游富民先进村”及“全国生态文化村”。该村去年接待游客23万人次,带动村民就业1120人,实现旅游收入2500多万元。

在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礼堂舞台上,一支由农民组成的铜管乐团正在演奏《新时代序曲》。舞台下,坐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马庄村党委书记孟国栋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依靠煤矿产业,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村两委意识到,要用积极健康的文化引导村民,于是组建了苏北第一支农民铜管乐队。随着乐团发展壮大,演出节目也不断丰富。

而随着曾经以煤矿为主业的贾汪区逐步走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之路,马庄村也找到了一条新路子:乡村旅游。丰富健康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村里每年开展香包文化节、旅游文化节等文化活动近20场。其中规模最为盛大的元宵灯会,每年吸引附近三四万人参加。

为了拓展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外延,马庄村走出一条“文化做底蕴、旅游促发展”的新路。82岁的非遗中药香包传承人王秀英带动全村发展香包产业,将“小香包”发展成“大产业”。村里还以“马庄印象”农家乐为龙头,将沿中心街适合并愿意开办农家乐的房屋统一改造,形成特色。

贾汪区旅游服务中心主任赵震威介绍,总长27公里的农谷大道,连接乡村旅游产业带,沿线农民变“种粮食”为“种风景”。去年全区吸引游客10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0.2亿元。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从山水田园到“诗和远方”

2019-11-19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8栋民宿、120余间房,单日最高接待游客7000人次,7天总收入达320万元……这是今年国庆假期,江苏南京城郊一个民宿村的营业成绩单。

近年来,依托山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红红火火,产品业态丰富、富民增收效益提升,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记者从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今年1—3季度,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2.6亿人次,同比增长10.8%。

距南京主城十多公里的江宁白鹭湖畔,有一个“苏家文创小镇”。这里有各类原生态民宿,远可眺绿水青山,近可瞰美丽田园。一系列特色民宿,正让乡村的“山水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

“节假日去哪里都人挤人,想找一处风景清幽、有不同体验的地方。”游客唐女士坦言,这里有皮划艇俱乐部,还有为孩子打造的“绿乐园”,一家人走进田野和山水间,培育蔬菜、制作手工艺品,在民宿村玩了两天,非常充实开心。

江宁区文旅局副局长王珏介绍,该区2018年美丽乡村接待游客1109.9万人次,旅游收入55.15亿元,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江宁旅游资源最多的地方在乡村,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特色田园打造,为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

王珏说,该区登记上线的103家乡村民宿客栈,成为乡村旅游新业态,拉长了上下游产业链。乡村旅游因民宿发展,从以往的半日游、采摘游转变为过夜游,不仅解决了住宿问题,也成为乡村旅游新卖点。

借助这些苏派风格、水乡特征的“田园综合体”,采茶、插秧、收稻等农耕文化体验成为乡村旅游新亮点;乡村酒吧、乡村舞台、月光音乐会,增添了旅游产品的新内涵;“春赏花、夏休闲、秋摘果、冬泡泉”的全季体验,令乡村旅游成为众多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

今年36岁的马明斌怎么也想不到,一个曾经的“渔花子村”,如今竟然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休闲地”。

马明斌的老家,在扬州市邵伯湖西岸的沿湖村,是当地唯一纯渔民居住的行政村,部分村民至今仍保留着传统渔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长期以来,村民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徘徊。

近年来,沿湖村通过改善湖泊生态、保护自然湿地、完善基础设施,抢抓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机遇,推动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从“卖鱼虾”到“卖体验”的转变。2014年,沿湖村进一步依托渔业特色资源,鼓励渔民发展渔家乐、水上船家、民宿客栈,吸引游客“深休闲、微度假”。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是马明斌。

他开起“小马哥”渔家乐,主打邵伯湖渔文化特色。游客向往的,不仅有湖里鲜美的鱼虾,还有周围的生态湿地美景,更有前来越冬的天鹅。“小马哥”生意日益兴旺。

如今,村里300多户常住居民中,30多户陆续做起了渔家乐,渔民年均收入翻了几番,从几年前的5000多元增长到3万多元。

“做足水文章,深挖渔文化,借力互联网,发展乡村游,围绕‘生态+文化+旅游’,寻求特色发展。”沿湖村党总支书记刘德宝说,村里还设立渔家学堂,组织渔民传承渔家面食等非遗文化;组建俏渔娘宣传队,创作编演“鱼灯舞”“水上迎亲”等舞蹈节目;建成200平方米的渔家乡村书房,成为渔民充电的平台载体和游客打卡的热门景点。

最令马明斌自豪的是,借助乡村旅游,沿湖村实现了强村富民。平整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一排排二层楼房漂亮整洁,昔日贫瘠的小渔村变身“国家级最美渔村”“乡村振兴旅游富民先进村”及“全国生态文化村”。该村去年接待游客23万人次,带动村民就业1120人,实现旅游收入2500多万元。

在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礼堂舞台上,一支由农民组成的铜管乐团正在演奏《新时代序曲》。舞台下,坐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马庄村党委书记孟国栋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依靠煤矿产业,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村两委意识到,要用积极健康的文化引导村民,于是组建了苏北第一支农民铜管乐队。随着乐团发展壮大,演出节目也不断丰富。

而随着曾经以煤矿为主业的贾汪区逐步走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之路,马庄村也找到了一条新路子:乡村旅游。丰富健康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村里每年开展香包文化节、旅游文化节等文化活动近20场。其中规模最为盛大的元宵灯会,每年吸引附近三四万人参加。

为了拓展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外延,马庄村走出一条“文化做底蕴、旅游促发展”的新路。82岁的非遗中药香包传承人王秀英带动全村发展香包产业,将“小香包”发展成“大产业”。村里还以“马庄印象”农家乐为龙头,将沿中心街适合并愿意开办农家乐的房屋统一改造,形成特色。

贾汪区旅游服务中心主任赵震威介绍,总长27公里的农谷大道,连接乡村旅游产业带,沿线农民变“种粮食”为“种风景”。去年全区吸引游客10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0.2亿元。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董霞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