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花季汉服出游成风景 汉服从小众到普及还有多远?
<

赏花季汉服出游成风景 汉服从小众到普及还有多远?

来源:北京日报2019-04-09

“经常能在街上看到穿汉服的姑娘,尤其现在春暖花开,在公园里拍照的真多。”今年春天,很多市民感受到了汉服潮的升温,“仙气儿”打扮的汉服出游者,俨然成为故宫、北海、玉渊潭等重点景区的“流动风景”。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日趋重视,以及对年轻人着装风格多样化的包容,身穿汉服上街不再显得突兀,这也带火了包括线上店铺和线下体验店在内的“汉服经济”。

“仙气儿”打扮引年轻人尝鲜

搭配讲究的发髻和妆容,轻轻转动长裙散开,行走间裙摆飘逸灵动,仿佛瞬间穿越回古代。清明小长假,在中山公园有不少穿着汉服的年轻女孩在拍照。

记者询问发现,这些人以学生和白领居多,很多人尝试穿汉服的原因,是被汉服的飘逸气质吸引,索性在网络上购买或租赁一身来尝鲜。

“我对汉服研究不多,只是觉得非常好看。我这一身是在淘宝上买的,也不贵,就穿出去拍个照。”一位忙着摆造型的女生说。

更讲究的汉服迷,还会特意找来摄影师拍汉服写真。“我怕自己弄不好发型,就直接找了一间店内提供汉服的影楼,正好赶着赏花季拍摄。”市民何女士说。

中国传媒大学“子衿”汉服社社长米菲(化名)告诉记者,汉服社团已经发展成学校里规模较大的社团,人数超过150人,每年新入社的成员都在快速增加,还有一些港澳台学生加入。据她介绍,平常社团会组织汉乐、汉舞排练,汉妆教学、首饰制作等活动,还会有与传统节日相结合的活动。

“前几天我们在玉渊潭组织了花朝节踏青,今年下半年还会举办下元节放莲花灯。”米菲说,在传统节日期间举办的汉服社团活动,社员的参与积极性普遍会更强,“参与人数能达到几十人的规模,推广汉服的同时,也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

汉服。图片来源于东方IC

汉服网店和线下体验店红火

“过去汉服普及程度不高,我们都是自己挑选布料,再联系专门的裁缝进行定制。汉服制作是一门专业性强的手艺,普通裁缝店一般无法完成汉服的裁剪,所以做一套还挺贵的。”米菲介绍,如今,淘宝上已经有了很多价格亲民的汉服店,大部分汉服爱好者会选择线上直接购买。

记者在淘宝上搜索发现,卖汉服的店铺很多,价格从几百元至几千元不等。一位汉服爱好者介绍说,衔泥小筑是十多年的老店,粉丝数已经达到数十万量级;锦瑟衣庄、泱汉、明华堂、鹿苑听松等店铺,也逐渐在汉服圈内得到认可;也有一些价格在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高端定制店。

一套做工精良的汉服并不便宜,买一件穿一次还是不太划算。这让很多人选择去汉服体验店,花费约300元就可以租一天。位于前门杨竹梅斜街上的汉服体验店“苏盛记”,客人按事先约好的时间到店,不算挑衣服的时间,在店主的服务下,半个小时就能完成汉服的穿戴、盘好头发。客人可以将自己原本的衣服寄存在店内,晚上把汉服还回即可。店主白秋介绍,忙的时候一天要接待约20位顾客。

“你这衣服是韩国的?日本的?汉朝的?”“都不是,汉服就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每天,白秋都要跟不同的人解释汉服的特点。白秋说,店里的客人有汉服爱好者,也有只是看了攻略来体验的,甚至有人专门为了体验汉服来北京旅游。“对汉服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是去景点拍照,去看中国传统歌舞、参加毕业典礼等场合,都有人开始穿汉服了。”白秋说。

白秋是个生于1989年的西安女孩,外表清瘦、长发及腰。2014年她第一次去京都,在一间很小的和服体验店租了一套衣服;2017年,她再次去京都又来到这家店铺,惊奇地发现,这间小而美的店一点都没变,衣服干净、服务细致,整个体验过程非常有仪式感,坚持了传统却非常亲民。这激发了她的灵感:在北京也可以开一家汉服体验店啊!

2018年12月,白秋的体验店开业,生意很快火爆起来。眼看着自己的手机、微信每天响个不停,她这才猛然意识到——汉服“热”起来了。

汉服从小众到普及路还很远

什么是汉服?穿汉服该有哪些礼仪?不同的汉服社团争论不休,迄今很难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最开始,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满族的服装旗袍、马褂即是汉族服装。2002年,陕西网友“华夏血脉”在网上发表了“失落的文明——汉族民族服饰”一帖,引发关注。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推广汉族传统服饰。如今,各地汉服组织越来越多,还有一些明星也经常身着汉服亮相。

“汉服的流行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呼应。我们不是自嗨、搞复古,汉服爱好者们更多是想以汉服为载体来弘扬传统文化。”在米菲看来,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是汉服潮兴起的原因,汉服爱好者也不局限于大学生群体,一些公司里也有相应的组织。另一位汉服爱好者表示,大家对民族传统服饰更加喜爱,对个人着装更加包容,“穿出来的人多了,就不觉得害羞了。”

严格来说,汉服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10部分,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小衣(内衣)、中衣、大衣三层。但记者注意到,目前公园里各种汉服爱好者的着装五花八门,大部分应该只能算是有汉服元素。

米菲也表示,汉服目前还是个较为小众的圈子,要普及成为中国人的节日盛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北京日报记者 董禹含 实习生 杨天悦

相关新闻
>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西部陆海新通道背后的"产业账"

徐悲鸿笔下的劳动人民主题作品展开展

梁平:生态美 产业兴

垫江牡丹文化节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新闻 |  问政 |  资讯 |  百事通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赏花季汉服出游成风景 汉服从小众到普及还有多远?

2019-04-09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经常能在街上看到穿汉服的姑娘,尤其现在春暖花开,在公园里拍照的真多。”今年春天,很多市民感受到了汉服潮的升温,“仙气儿”打扮的汉服出游者,俨然成为故宫、北海、玉渊潭等重点景区的“流动风景”。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日趋重视,以及对年轻人着装风格多样化的包容,身穿汉服上街不再显得突兀,这也带火了包括线上店铺和线下体验店在内的“汉服经济”。

“仙气儿”打扮引年轻人尝鲜

搭配讲究的发髻和妆容,轻轻转动长裙散开,行走间裙摆飘逸灵动,仿佛瞬间穿越回古代。清明小长假,在中山公园有不少穿着汉服的年轻女孩在拍照。

记者询问发现,这些人以学生和白领居多,很多人尝试穿汉服的原因,是被汉服的飘逸气质吸引,索性在网络上购买或租赁一身来尝鲜。

“我对汉服研究不多,只是觉得非常好看。我这一身是在淘宝上买的,也不贵,就穿出去拍个照。”一位忙着摆造型的女生说。

更讲究的汉服迷,还会特意找来摄影师拍汉服写真。“我怕自己弄不好发型,就直接找了一间店内提供汉服的影楼,正好赶着赏花季拍摄。”市民何女士说。

中国传媒大学“子衿”汉服社社长米菲(化名)告诉记者,汉服社团已经发展成学校里规模较大的社团,人数超过150人,每年新入社的成员都在快速增加,还有一些港澳台学生加入。据她介绍,平常社团会组织汉乐、汉舞排练,汉妆教学、首饰制作等活动,还会有与传统节日相结合的活动。

“前几天我们在玉渊潭组织了花朝节踏青,今年下半年还会举办下元节放莲花灯。”米菲说,在传统节日期间举办的汉服社团活动,社员的参与积极性普遍会更强,“参与人数能达到几十人的规模,推广汉服的同时,也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

汉服。图片来源于东方IC

汉服网店和线下体验店红火

“过去汉服普及程度不高,我们都是自己挑选布料,再联系专门的裁缝进行定制。汉服制作是一门专业性强的手艺,普通裁缝店一般无法完成汉服的裁剪,所以做一套还挺贵的。”米菲介绍,如今,淘宝上已经有了很多价格亲民的汉服店,大部分汉服爱好者会选择线上直接购买。

记者在淘宝上搜索发现,卖汉服的店铺很多,价格从几百元至几千元不等。一位汉服爱好者介绍说,衔泥小筑是十多年的老店,粉丝数已经达到数十万量级;锦瑟衣庄、泱汉、明华堂、鹿苑听松等店铺,也逐渐在汉服圈内得到认可;也有一些价格在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高端定制店。

一套做工精良的汉服并不便宜,买一件穿一次还是不太划算。这让很多人选择去汉服体验店,花费约300元就可以租一天。位于前门杨竹梅斜街上的汉服体验店“苏盛记”,客人按事先约好的时间到店,不算挑衣服的时间,在店主的服务下,半个小时就能完成汉服的穿戴、盘好头发。客人可以将自己原本的衣服寄存在店内,晚上把汉服还回即可。店主白秋介绍,忙的时候一天要接待约20位顾客。

“你这衣服是韩国的?日本的?汉朝的?”“都不是,汉服就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每天,白秋都要跟不同的人解释汉服的特点。白秋说,店里的客人有汉服爱好者,也有只是看了攻略来体验的,甚至有人专门为了体验汉服来北京旅游。“对汉服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是去景点拍照,去看中国传统歌舞、参加毕业典礼等场合,都有人开始穿汉服了。”白秋说。

白秋是个生于1989年的西安女孩,外表清瘦、长发及腰。2014年她第一次去京都,在一间很小的和服体验店租了一套衣服;2017年,她再次去京都又来到这家店铺,惊奇地发现,这间小而美的店一点都没变,衣服干净、服务细致,整个体验过程非常有仪式感,坚持了传统却非常亲民。这激发了她的灵感:在北京也可以开一家汉服体验店啊!

2018年12月,白秋的体验店开业,生意很快火爆起来。眼看着自己的手机、微信每天响个不停,她这才猛然意识到——汉服“热”起来了。

汉服从小众到普及路还很远

什么是汉服?穿汉服该有哪些礼仪?不同的汉服社团争论不休,迄今很难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最开始,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满族的服装旗袍、马褂即是汉族服装。2002年,陕西网友“华夏血脉”在网上发表了“失落的文明——汉族民族服饰”一帖,引发关注。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推广汉族传统服饰。如今,各地汉服组织越来越多,还有一些明星也经常身着汉服亮相。

“汉服的流行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呼应。我们不是自嗨、搞复古,汉服爱好者们更多是想以汉服为载体来弘扬传统文化。”在米菲看来,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是汉服潮兴起的原因,汉服爱好者也不局限于大学生群体,一些公司里也有相应的组织。另一位汉服爱好者表示,大家对民族传统服饰更加喜爱,对个人着装更加包容,“穿出来的人多了,就不觉得害羞了。”

严格来说,汉服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10部分,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小衣(内衣)、中衣、大衣三层。但记者注意到,目前公园里各种汉服爱好者的着装五花八门,大部分应该只能算是有汉服元素。

米菲也表示,汉服目前还是个较为小众的圈子,要普及成为中国人的节日盛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北京日报记者 董禹含 实习生 杨天悦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燕宏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新重庆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