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构筑山城“造梦空间”
<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构筑山城“造梦空间”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18-10-27

当下,文旅融合是旅游发展主旋律,旅游已从简单的看山看水升级为赏山赏水品文化,并被赋予“艺”“玩物适情”等元素。

如何才能更好地盘活地区资源、整合区地区产业,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和资本化运作,拉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中国(重庆)首届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与会专家和业界经营者结合理论与实践,分享了他们的观点。

山水文化前景广阔

“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天人合一、知行统一的人生境界,重庆打好‘山城’牌,前景广阔。”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西沐表示。

他建议重庆整合社会力量做好战略研究与规划布局,搞好顶层设计,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把握山水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发展路径;围绕山水文化产业的突出特质与优势,挖掘其内涵、丰富其内容,在基于山水文化沉浸式体验的基础上,使山水文化资源化、系统化、场景化,推动山水文化IP(知识产权)+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山水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与移动终端的应用,通过融合产生新业态,创新发展;以需求为导向,培育、挖掘与满足消费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创新整合营销与传播的路径、方式与方法等。

以资源为导向已成过去时

“以资源为导向做旅游,在这个时代已成为过去时,再去找像张家界、九寨沟一样的资源,是非常困难的。”深圳笔克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旅游资源整合联盟首席架构师符奕斌表示,当前,我国旅游业已从简单观光型、参与型阶段升级到体验型阶段。未来旅游的机会就在于文化和旅游的结合,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内容、注重业态以及对特色文化的挖掘、提炼和表达。打造出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强的聚集地。

对于企业家来说,要改变思路,不能单一有资源就投资,需要IP植入,及开放合作的思路与想法,找对的人做对的事。

发挥民俗优势打造文旅产品

重庆小天鹅集团总裁何永智以洪崖洞为例分享了打造文旅产品的思路。

她称,当初,出于对吊脚楼和重庆记忆的情怀,她参加洪崖洞项目竞标,专家们仅看了标书的开卷语就被感动。在她的设计中,房地产开发只占1/3,巴渝文化的挖掘与重现占1/3,商业经营占1/3。

“不过度开发,为消费者留足体验空间,是洪崖洞景区如今走红的原因之一。”她说,特殊的地形地貌、独特的古建筑群、流光溢彩的现代化大都市,以及丰富的重庆特色美食,共同绘就了洪崖洞的独特个性,越是民俗的东西越是世界的。

文商旅发展之道在于互动

广州正佳集团总裁李穗生认为,商业如何有机地融合在文旅大格局里,把人引入到消费场景里,在于能否提供出超越顾客的想象东西。怎么把这些东西呈现给消费群体,首先是自然历史情怀,要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并讲好这些故事。其次是互动体验,很多产品没有打动消费群,在于没有将人文自然景观与消费者建立互动关系,只单纯地向消费者推销,没有让消费者深入到你景色里面,深入到你的故事里面,形成不了回头客。

在他看来,商旅文发展之道,在于跨界融合、在于互动融合、在于讲好文化故事。

影视IP为旅游插上腾飞翅膀

浙江横店影视城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辉认为,在全球范围内,“影视”和“文化”产业已成为一种战略资源,当融入“旅游”这一元素后,谁的发展模式更先进有效,谁才能更长久地引领市场。

他说,如今的横店以影视深度地植入旅游,开发出影视拍摄秀,让游客不但能看到影视拍摄场景,还有可能被导演拉进剧中,符合游客追求新奇和惊喜的需求,并有效解决了“游客买票看明星”和“剧组不愿受影响”之间的矛盾,打造出沉浸式体验产品。

此外,还要做好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增加游客滞留时间,利用大数据精准营销。

全域旅游不是阶段性工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旅游报社原总编辑高舜礼认为,从宏观上看,当前旅游业形势一片大好,旅游贡献日益突出。但具体困难仍不少,供求关系的错位表现得尤其明显。

要把旅游业做大做强,关键在转型升级。他认为,旅游应该是全民共享的,而不仅仅是强调按产业规律去推进,去加速发展。旅游业有可能会迎来一个发展拐点,旅游界应该在思想意识上尽快重视起来,加快思维方式的转变,对应市场需求,让旅游业的供求双方能够更好地对应起来,真正为产业做出贡献。

二次消费是景区必备选项

中国旅游景区二次消费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旅游景区协会旅游商品研发基地专家李子洋也分享了他的观点。

他认为,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全域旅游理念将引导旅游产业创新升级,引导景区经营者走向变革,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从企业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景区内部管理向全民治理转变。旅游产业将向新而行、向爱而生,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是必由之路。

在有限的资源负荷和规模下,如何打开景区企业和旅游发展的新大门?以内容为灵魂,以文创产品、餐饮消费、互动体验为基础的二次消费将是价值链提升的财富之路,要以坚持生态文明、坚持全面创新为两大发展原则。面对新客群、新市场、新竞争环境,构建向情感、向心灵、向文化要效率的旅游产业新发展模式。

重庆日报记者 韩毅

相关新闻
>
精品栏目
热门推荐

西部陆海新通道背后的"产业账"

徐悲鸿笔下的劳动人民主题作品展开展

梁平:生态美 产业兴

垫江牡丹文化节开幕

《最长一枪》定档9月6日

喜剧并不是少年的主色调

新闻 |  问政 |  资讯 |  百事通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构筑山城“造梦空间”

2018-10-27 06:30:00 来源: 0 条评论

当下,文旅融合是旅游发展主旋律,旅游已从简单的看山看水升级为赏山赏水品文化,并被赋予“艺”“玩物适情”等元素。

如何才能更好地盘活地区资源、整合区地区产业,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和资本化运作,拉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中国(重庆)首届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与会专家和业界经营者结合理论与实践,分享了他们的观点。

山水文化前景广阔

“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天人合一、知行统一的人生境界,重庆打好‘山城’牌,前景广阔。”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西沐表示。

他建议重庆整合社会力量做好战略研究与规划布局,搞好顶层设计,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把握山水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发展路径;围绕山水文化产业的突出特质与优势,挖掘其内涵、丰富其内容,在基于山水文化沉浸式体验的基础上,使山水文化资源化、系统化、场景化,推动山水文化IP(知识产权)+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山水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与移动终端的应用,通过融合产生新业态,创新发展;以需求为导向,培育、挖掘与满足消费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创新整合营销与传播的路径、方式与方法等。

以资源为导向已成过去时

“以资源为导向做旅游,在这个时代已成为过去时,再去找像张家界、九寨沟一样的资源,是非常困难的。”深圳笔克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旅游资源整合联盟首席架构师符奕斌表示,当前,我国旅游业已从简单观光型、参与型阶段升级到体验型阶段。未来旅游的机会就在于文化和旅游的结合,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内容、注重业态以及对特色文化的挖掘、提炼和表达。打造出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强的聚集地。

对于企业家来说,要改变思路,不能单一有资源就投资,需要IP植入,及开放合作的思路与想法,找对的人做对的事。

发挥民俗优势打造文旅产品

重庆小天鹅集团总裁何永智以洪崖洞为例分享了打造文旅产品的思路。

她称,当初,出于对吊脚楼和重庆记忆的情怀,她参加洪崖洞项目竞标,专家们仅看了标书的开卷语就被感动。在她的设计中,房地产开发只占1/3,巴渝文化的挖掘与重现占1/3,商业经营占1/3。

“不过度开发,为消费者留足体验空间,是洪崖洞景区如今走红的原因之一。”她说,特殊的地形地貌、独特的古建筑群、流光溢彩的现代化大都市,以及丰富的重庆特色美食,共同绘就了洪崖洞的独特个性,越是民俗的东西越是世界的。

文商旅发展之道在于互动

广州正佳集团总裁李穗生认为,商业如何有机地融合在文旅大格局里,把人引入到消费场景里,在于能否提供出超越顾客的想象东西。怎么把这些东西呈现给消费群体,首先是自然历史情怀,要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并讲好这些故事。其次是互动体验,很多产品没有打动消费群,在于没有将人文自然景观与消费者建立互动关系,只单纯地向消费者推销,没有让消费者深入到你景色里面,深入到你的故事里面,形成不了回头客。

在他看来,商旅文发展之道,在于跨界融合、在于互动融合、在于讲好文化故事。

影视IP为旅游插上腾飞翅膀

浙江横店影视城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辉认为,在全球范围内,“影视”和“文化”产业已成为一种战略资源,当融入“旅游”这一元素后,谁的发展模式更先进有效,谁才能更长久地引领市场。

他说,如今的横店以影视深度地植入旅游,开发出影视拍摄秀,让游客不但能看到影视拍摄场景,还有可能被导演拉进剧中,符合游客追求新奇和惊喜的需求,并有效解决了“游客买票看明星”和“剧组不愿受影响”之间的矛盾,打造出沉浸式体验产品。

此外,还要做好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增加游客滞留时间,利用大数据精准营销。

全域旅游不是阶段性工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旅游报社原总编辑高舜礼认为,从宏观上看,当前旅游业形势一片大好,旅游贡献日益突出。但具体困难仍不少,供求关系的错位表现得尤其明显。

要把旅游业做大做强,关键在转型升级。他认为,旅游应该是全民共享的,而不仅仅是强调按产业规律去推进,去加速发展。旅游业有可能会迎来一个发展拐点,旅游界应该在思想意识上尽快重视起来,加快思维方式的转变,对应市场需求,让旅游业的供求双方能够更好地对应起来,真正为产业做出贡献。

二次消费是景区必备选项

中国旅游景区二次消费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旅游景区协会旅游商品研发基地专家李子洋也分享了他的观点。

他认为,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全域旅游理念将引导旅游产业创新升级,引导景区经营者走向变革,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从企业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景区内部管理向全民治理转变。旅游产业将向新而行、向爱而生,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是必由之路。

在有限的资源负荷和规模下,如何打开景区企业和旅游发展的新大门?以内容为灵魂,以文创产品、餐饮消费、互动体验为基础的二次消费将是价值链提升的财富之路,要以坚持生态文明、坚持全面创新为两大发展原则。面对新客群、新市场、新竞争环境,构建向情感、向心灵、向文化要效率的旅游产业新发展模式。

重庆日报记者 韩毅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何燕宏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新重庆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