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兴古镇:穿越时空寻找“文化魂”

来源:华龙网-重庆日报2017-01-10

  民俗文化街全景

  渝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兴谭氏面塑

  川剧座唱

  近年来,渝北区龙兴古镇围绕“两江产业新高地、渝北对外新窗口、国际现代新城市”的目标定位,科学保护、开发和利用古镇文化产业资源,深度挖掘古镇文化灵魂,保持和延续古镇历史文化遗存,对原有建筑进行保护和更新,让四方游客倍感“惊艳”。

  深挖文化内涵

  对古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

  2016年11月20日上午,走进保存完好的已更名为“华夏宗祠”的贺氏祠堂,15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是典型的三厅两堂式结构,系统地运用木雕、石雕、泥塑、彩绘等工艺,制作精良,装饰豪华,雄伟壮观,祠内陈列了109位常见姓氏的始祖雕塑和家谱族谱,详细介绍了176个姓氏的源流及典故。

  “这里现在是西南地区唯一一个以姓氏文化为主题的大祠堂,每年春节,还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寻根祭拜。”原龙兴镇文化站站长、贺氏家族后人贺柏栋老人一边带路一边介绍。

  离华夏宗祠仅10米的地方,就是明氏宗祠、包氏宗祠,古镇附近的粉壁村还有一处刘家宗祠,这些宗祠结构大同小异,都有精美的木雕、石雕、彩绘工艺,堂内记载了自家的家规、族谱和源流。

  除此外,古街上分布着龙兴寺、龙藏宫、教堂,每一处都流传着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特别是以晚清建筑“第一楼”最为著名。传闻因600年前建文帝留下的诗句中有“第一娄”字样而得名,修建资金也是建文帝为谢恩而留下,后在晚清烧毁,又在原址新建,建筑风格四进三天井,穿斗木结构,周围风火墙,青瓦屋面,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使其更加防腐牢固,建造工艺精湛,格调意境高雅,再现龙兴场昔日文化交融与繁华,成为如《敢死队》等年代剧的拍摄之地。

  龙兴古镇一直以历史悠久、风貌古朴而闻名,经过600余年沧桑岁月,寺庙、祠堂、古寨、大院、老街、城楼、牌坊、戏台、石桥等典型建筑风格各异、造型独特,具有古朴典雅、庄严凝重、神秘清幽的特色,积淀了深厚的宗教文化、帝王文化、宗氏文化、祠堂文化、民俗文化。

  “挖掘古镇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理清文化脉络,给予古镇明确的文化定位,为我市古镇开发保护提供了参考。”龙兴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重庆市龙兴古镇保护规划》,目前已经对现有的古民宅建筑群、古寺庙、古街、古城楼进行保护性修缮,为长远的保护夯实了基础。

  梳理民俗文化

  让百年古镇原汁原味

  冬日的清晨,走在龙兴古镇斑驳的石板路上,古街两边乌瓦白墙,悬梁挑檩,集市熙熙攘攘,临街的包子铺老板用木棍支起两扇窗户,锅里是刚出炉的包子,热腾腾地冒着白气。不到10分钟,不断有人打开宅门,从里屋走出,街上渐渐热闹起来……

  眼前这幅充满年代气息的古街印象宛若穿越时空,悄悄隐蔽在这商业繁华的市区里,各种传统商品、农用家具、特色小吃琳琅满目,小商贩的吆喝声、叫卖声,声声入耳,闹中取静,引人遐思。

  民俗街上,分布着百年老字号的酒馆、酱园铺、药房、豆干坊、炸油坊、酒厂等店铺,生意红红火火。街道两旁的戏楼、客栈、茶楼、店铺、博物馆等仿古建筑精致典雅。

  “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我们几乎还保留着它完整的模样,只有原汁原味展现自己的特色,古镇才能有看头、有嚼头,才能留得住游客。”龙兴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前,龙兴镇政府还对接市文管部门对当地丰富的民俗文化进行了整理,大力挖掘民间文化传统艺术,建立健全文物档案,大力宣传文物保护知识,提高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使文物更好的得到保护。龙兴谭氏面塑、棕编手工艺、龙兴龙筋豆干先后申报获批成为渝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展影视产业

  打响“民国陪都”文化品牌

  与龙兴古镇仅有一河之隔的两江国际影视城则仿佛进入另外一个世界。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封闭施工,今年元旦,影视城举行开街盛典,正式对外全面开放,仅元旦小长假3天就吸引了游客40万余人次。

  两江国际影视城以抗战时期重庆城为基础,复建了新华日报、国泰戏院、国府大楼、苏联大使馆、亨达利钟表行等230多栋老重庆时期的建筑,还原了重庆独特的吊脚楼、水码头、老城门等景观。整个影视城囊括了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的经典建筑和生活场景,把当时的老重庆原汁原味地浓缩于一地,穿行其间,恍若时光倒流。

  同时,围绕“民国陪都”特色,复建“解放碑”、“朝天门”片区,以及宋庆龄故居、蒋介石故居、郭沫若故居、各国大使馆等,针对性地加强休闲文化旅游板块建设,建成标志性的民国陪都文化影视基地、民国陪都文化生活体验园和活态的民国陪都生活博物馆。

  “依托两江国际影视城,让旅游资源和影视文化产业相结合,打造全域旅游。”龙兴镇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随着两江智慧生态城、中航小镇、绿城两江御园、际华目的地、两江国际影视城逐步建成,“产城融合”的龙兴新城初见端倪。

  图片由渝北区龙兴镇政府提供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新闻 |  问政 |  资讯 |  百事通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龙兴古镇:穿越时空寻找“文化魂”

2017-01-10 06:30:59 来源: 0 条评论
【摘要】 近年来,渝北区龙兴古镇围绕“两江产业新高地、渝北对外新窗口、国际现代新城市”的目标定位,科学保护、开发和利用古镇文化产业资源,深度挖掘古镇文化灵魂,保持和延续古镇历史文化遗存,对原有建筑进行保护和更新,让四方游客倍感“惊艳”。

  民俗文化街全景

  渝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兴谭氏面塑

  川剧座唱

  近年来,渝北区龙兴古镇围绕“两江产业新高地、渝北对外新窗口、国际现代新城市”的目标定位,科学保护、开发和利用古镇文化产业资源,深度挖掘古镇文化灵魂,保持和延续古镇历史文化遗存,对原有建筑进行保护和更新,让四方游客倍感“惊艳”。

  深挖文化内涵

  对古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

  2016年11月20日上午,走进保存完好的已更名为“华夏宗祠”的贺氏祠堂,15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是典型的三厅两堂式结构,系统地运用木雕、石雕、泥塑、彩绘等工艺,制作精良,装饰豪华,雄伟壮观,祠内陈列了109位常见姓氏的始祖雕塑和家谱族谱,详细介绍了176个姓氏的源流及典故。

  “这里现在是西南地区唯一一个以姓氏文化为主题的大祠堂,每年春节,还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寻根祭拜。”原龙兴镇文化站站长、贺氏家族后人贺柏栋老人一边带路一边介绍。

  离华夏宗祠仅10米的地方,就是明氏宗祠、包氏宗祠,古镇附近的粉壁村还有一处刘家宗祠,这些宗祠结构大同小异,都有精美的木雕、石雕、彩绘工艺,堂内记载了自家的家规、族谱和源流。

  除此外,古街上分布着龙兴寺、龙藏宫、教堂,每一处都流传着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特别是以晚清建筑“第一楼”最为著名。传闻因600年前建文帝留下的诗句中有“第一娄”字样而得名,修建资金也是建文帝为谢恩而留下,后在晚清烧毁,又在原址新建,建筑风格四进三天井,穿斗木结构,周围风火墙,青瓦屋面,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使其更加防腐牢固,建造工艺精湛,格调意境高雅,再现龙兴场昔日文化交融与繁华,成为如《敢死队》等年代剧的拍摄之地。

  龙兴古镇一直以历史悠久、风貌古朴而闻名,经过600余年沧桑岁月,寺庙、祠堂、古寨、大院、老街、城楼、牌坊、戏台、石桥等典型建筑风格各异、造型独特,具有古朴典雅、庄严凝重、神秘清幽的特色,积淀了深厚的宗教文化、帝王文化、宗氏文化、祠堂文化、民俗文化。

  “挖掘古镇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理清文化脉络,给予古镇明确的文化定位,为我市古镇开发保护提供了参考。”龙兴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重庆市龙兴古镇保护规划》,目前已经对现有的古民宅建筑群、古寺庙、古街、古城楼进行保护性修缮,为长远的保护夯实了基础。

  梳理民俗文化

  让百年古镇原汁原味

  冬日的清晨,走在龙兴古镇斑驳的石板路上,古街两边乌瓦白墙,悬梁挑檩,集市熙熙攘攘,临街的包子铺老板用木棍支起两扇窗户,锅里是刚出炉的包子,热腾腾地冒着白气。不到10分钟,不断有人打开宅门,从里屋走出,街上渐渐热闹起来……

  眼前这幅充满年代气息的古街印象宛若穿越时空,悄悄隐蔽在这商业繁华的市区里,各种传统商品、农用家具、特色小吃琳琅满目,小商贩的吆喝声、叫卖声,声声入耳,闹中取静,引人遐思。

  民俗街上,分布着百年老字号的酒馆、酱园铺、药房、豆干坊、炸油坊、酒厂等店铺,生意红红火火。街道两旁的戏楼、客栈、茶楼、店铺、博物馆等仿古建筑精致典雅。

  “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我们几乎还保留着它完整的模样,只有原汁原味展现自己的特色,古镇才能有看头、有嚼头,才能留得住游客。”龙兴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前,龙兴镇政府还对接市文管部门对当地丰富的民俗文化进行了整理,大力挖掘民间文化传统艺术,建立健全文物档案,大力宣传文物保护知识,提高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使文物更好的得到保护。龙兴谭氏面塑、棕编手工艺、龙兴龙筋豆干先后申报获批成为渝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展影视产业

  打响“民国陪都”文化品牌

  与龙兴古镇仅有一河之隔的两江国际影视城则仿佛进入另外一个世界。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封闭施工,今年元旦,影视城举行开街盛典,正式对外全面开放,仅元旦小长假3天就吸引了游客40万余人次。

  两江国际影视城以抗战时期重庆城为基础,复建了新华日报、国泰戏院、国府大楼、苏联大使馆、亨达利钟表行等230多栋老重庆时期的建筑,还原了重庆独特的吊脚楼、水码头、老城门等景观。整个影视城囊括了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的经典建筑和生活场景,把当时的老重庆原汁原味地浓缩于一地,穿行其间,恍若时光倒流。

  同时,围绕“民国陪都”特色,复建“解放碑”、“朝天门”片区,以及宋庆龄故居、蒋介石故居、郭沫若故居、各国大使馆等,针对性地加强休闲文化旅游板块建设,建成标志性的民国陪都文化影视基地、民国陪都文化生活体验园和活态的民国陪都生活博物馆。

  “依托两江国际影视城,让旅游资源和影视文化产业相结合,打造全域旅游。”龙兴镇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随着两江智慧生态城、中航小镇、绿城两江御园、际华目的地、两江国际影视城逐步建成,“产城融合”的龙兴新城初见端倪。

  图片由渝北区龙兴镇政府提供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徐力超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新重庆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