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佛山
石瀑
据市园林局发布的数据:目前我市有市级以上风景区36处,总面积4956.29平方千米,占市域面积的6.01%。其中,国家级风景区7处(长江三峡、缙云山、江津四面山、南川金佛山、武隆芙蓉江、奉节天坑地缝、万州潭獐峡),市级风景区29处。大足石刻、武隆喀斯特、南川金佛山喀斯特分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如此众多的风景名胜亟待更科学化的管理——严格执行风景名胜区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理顺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资源保护,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经过重庆风景园林人兢兢业业的努力,自重庆直辖以来,我市风景名胜区游客数量、收入持续增长,成为了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成绩上找进步,重庆市园林局将进一步加大风景名胜区管理力度,在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前提下,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充分利用景观价值,将数字化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让游客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之美。
景区提档升级
数字化助力生态旅游
重庆市风景名胜区加大了管理力度,遵循“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按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和《重庆市风景名胜区条例》的要求,认真实施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目前,为确保景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使景区全面提档升级,武隆喀斯特、大足石刻、四面山、金佛山、钓鱼城、黑山-石林等风景区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提上了日程,全力打造“数字化”景区。
在确保不破坏景区原有风貌的前提下,现代化的监管设施和技术装备正在有条不紊地进入景区,这有助于实现风景名胜区各项工作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不但有助于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而且对保护景区环境和游客安全也是一项重要的举措。
武隆喀斯特、巫山小三峡、四面山3个风景名胜区于2013年基本实现“数字化”管理,其他景区也在陆续推进数字化进程。
如今,在重庆市园林局的推进下,风景名胜区数字化、信息化服务管理措施不断加强,景区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加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遗产保护
管理法规建设
风景名胜和自然遗产的保护管理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据重庆市园林局介绍,我市风景区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是一部公约、二部法规和二部管理办法。一部公约即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二部法规,即《风景名胜区条例》和《重庆市风景名胜区条例》;二部管理办法即《重庆市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办法》和《重庆市风景名胜区项目经营权管理办法》。
重庆市园林局表示,风景名胜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的法治之路还将不断健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罚。